滨海论坛

搜索

[热议话题]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复制链接] 1
回复
109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07:2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中工网  2024-05-29 09:33



       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新时代新征程,必须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先进文化引领。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助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要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ZY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推动优秀乡村文化建设。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ZY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在文化建设方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展现农村文明新风尚。但从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来说,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不孝父母、不管子女、不守婚则、不睦邻里等现象增多,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盛行;集体意识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象和新风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必须紧紧扭住文化建设这个关键环节,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扭转农村社会不良风气。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实现城市现代化,也要实现农村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新征程上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出了新要求。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特点,着力提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文明乡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有力保障。培育文明乡风不仅能从精神生活上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推崇文明、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气,而且能够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动力,推动乡村经济、乡村法治、乡村治理和乡村生态全面发展,营造有利于乡村振兴的社会氛围。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农耕生活中,涵养了我国农民质朴、勤奋、坚韧,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气质,形成了独特的乡村社会文化基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一些农村社会的优良乡风也在悄然消逝。新时代,培育文明乡风仍需要在传承优秀农耕文明中不断拓展和升华,使农村形成艰苦奋斗、辛勤耕耘、坚韧不屈、创新创业、质朴善良的乡风,不断提升农村社会文明形象。
       培育良好家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农耕文明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基本生产组织。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祸及子孙、贻害社会。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很多农村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忽视对留守儿童的家风教育,农村良好家风建设存在诸多困境。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新时代,培育良好家风,要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培育淳朴民风。民风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民风好则社会风气正,民风差则社会风气不良。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生活中,农村社会形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诚实友善的淳朴民风,给农村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不良风气盛行,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让人“还不起”,豪华葬礼让人“死不起”。这些不良风气,败坏了乡村风气,给一些家庭背上沉重负担,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培育淳朴民风,要坚决抵制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的行为,引导农村移风易俗,树立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淳朴民风。
       三、近年来,随着农村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工作扎实推进,全国各地乡村文明风尚日渐浓厚。但也要看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还需多渠道入手,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文明新风尚不断滋养农民的新生活。
       以先进思想为指引,凝聚奋进的精神力量。先进的思想是前进的指路明灯。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定不移地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要更加坚定自觉地把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理论武装,明确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方向、思路和重要举措。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探索理论宣传普及新路径,夯实基层理论宣传工作基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树立良好社会风尚。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发地。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供源头活水。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继承农耕文明优秀基因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新时代农村的需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善于将农耕文化中语言、民歌、民俗等符号资源注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中。要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增强乡村文化的时代感和生命力、感染力,树立文明新风尚。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扩大乡村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乡村文化生活相对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要增加优秀乡村文化生活和服务供给,活跃乡村文化市场,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要通过创建农家书屋、农耕文化展览馆,打造农耕文化园等举措,提供形式多样、深受农民喜爱的文化产品,全面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程度。要在乡村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比如,继续开展各种文化文艺下乡活动,支持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文化志愿活动,让城市高品质文化社团、文化节目走进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的优质文化资源。要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开发反映农村生活、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质量。
       挖掘乡村文化人才,强化典型示范作用。“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关键要有一支乡村文化人才。要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制定政策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形成一股新的农村文化建设力量。同时,还要发挥先进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农村是熟人社会,村民之间相互影响大,先进人物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上具有示范作用。比如,通过评选农村道德模范、五好家庭等先进典型,用农民群众“看得见、够得着”的好人好事引导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铸魂工程。要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用乡村文化振兴这个“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的“硬实力”,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后盾,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作者:陈娟,系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级编辑  转载:滨海港经济区小街 罗会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1 反对反对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